蒙牛从崛起到“癌变” 蒙牛致癌黄曲霉毒素深度解析
1999年2月,牛根生经过秘密谈判和哈尔滨的一家乳品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牛根生派杨文俊等8人全面接管了这家公司。通过他们的管理给这家企业带来很好的效益的同时,蒙牛产品也由这家工厂“新鲜出炉”。
当然牛根生也明白借鸡下蛋只不过是权宜之计!1999年1月到4月,身在呼和浩特的牛根生一边对远在哈尔滨工厂的8人团队遥控指挥,开始生产第一批蒙牛产品,同时摇身一变成了民工头,在距离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一片比较荒凉的不毛之地上热火朝天地建起了自己的工厂。从发家伊始,牛根生便耍尽了“滑头”。
随后,蒙牛开始滚雪球,一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膨胀起来,不管是研发创新还是市场铺排仿佛都走到了同行的前面。野蛮生长,意味着蒙牛更多的关注于急速的扩充市场和渠道。
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蒙牛开始“得病”:2008年9月,蒙牛被揭发牛奶内含有三聚氰胺后,蒙牛股份停牌4天,复牌当日股价大泻超过60%,直至2009年11月股价才回复至事件发生前水平。2009年2月,蒙牛被揭发在特仑苏中擅自添加OMP(造骨牛奶蛋白)。2011年4月,陕西榆林市发生一起学生因喝完蒙牛学生奶导致集体食物中毒事件。上个月,蒙牛雪糕被广东省工商局检测出雪糕在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两个重要微生物指标中超标。
在国民一次次哗然的情况下,终于,黄曲毒霉素M1出现,我们知道,蒙牛“癌变”了。问题牛奶是一个癌细胞,正在蒙牛的身体内部扩散,不及时“刮骨疗伤”,死亡随时可能到来。
危机公关只是止痛药
看一看超市的陈列数量就能明显的感觉到,目前的蒙牛独占了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半壁江山。确实,蒙牛已在全国15个省市区建立生产基地20多个,拥有液态奶、酸奶、冰淇淋、奶品、奶酪五大系列200多个品项,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覆盖国内市场,并出口到美国、加拿大、蒙古、东南亚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2010年蒙牛的销售总收入达到302.65亿元。
然而,正如前面所言,蒙牛发展不断,也问题不休。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国民对它的信任,一次又一次的试探消费者忍耐的底限。颇为讽刺的是,蒙牛的企业定位是:“致力于人类健康的牛奶制造服务商”。蒙牛是国家免检产品,是航天专用牛奶,今年刚获得了文化部中国食品文化研究会等相关机构联合为其颁发的“中国食品安全年度自律先锋品牌”,表彰其在安全与创新方面做出的成功实践。而蒙牛的行径,真是打了赋予它企业荣誉的所有相关部门一个响亮的耳光。
每一次出现问题,蒙牛的危机公关都会迅猛的做出反应,如果证据不足,蒙牛就会否认,比如陕西学生集体中毒事件,如果证据充足,蒙牛就会积极道歉保证不再犯。周而往复,不换新招。
在长期的“危机公关”实践过程中,蒙牛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公关思路,进行“隔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一次也不例外。蒙牛的相关负责人表示黄曲霉毒素超标是因为个别牧场的一批饲料因为天气潮湿发生了霉变,而奶牛在食用了这些饲料,而眉山工厂原奶质检员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导致这一批次原奶中超标的黄曲霉毒素未能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