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资讯 > 健康资讯 >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将在年底开始拍摄

2012-05-30 21:54:51   来源:都市快报   人气: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将在年底开始拍摄

当你真正到田野里去了才发现

很多美食不是我们原先以为的美食

在中国,纪录片从来都是小众产物,没有哪部纪录片得到过大众的认可。

《舌尖上的中国》改写了这一切。这部讲述美食的7集纪录片,通过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在央视播出时,其收视率和走红程度,超过了所有的电视剧。

很多人认为,这部纪录片的热播,反映了当下中国人对食品安全的渴求心态。还有人将《舌尖上的中国》视为献给普通劳作者的颂歌,因为里面包含着很多人类的情感与智慧,以及一种久违的乡土感。

当然也有人提出过疑问,舌尖上的中国,真的是我们生活的中国吗?毕竟我们每天都在面对苏丹红、三聚氰胺、甲醛、瘦肉精、重金属、硫黄、明胶等化学食品。

总导演陈晓卿认为,他所做的事情,只是出于对食物的尊敬,“我真是太爱吃了,没有什么是我不爱吃的。能够把吃和纪录片结合起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交代清楚,只能从正面的方向去描述。”

不管怎么样,《舌尖上的中国》目前确实红得一塌糊涂。为此,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宣布,《舌尖上的中国》将在年底开拍第二季。

为了讲一个好故事:很多省份的美食来不及拍摄

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这是《舌尖上的中国》的7个主题,讲述中国人千百年来独特的饮食习惯。但在表现手法上,特别是配音旁白部分,采用的是国外纪录片的创作习惯。

探索频道亚太地区节目总监魏克然说,国外纪录片有两大制作标准:找平衡和抓眼球。“节目一开始,故事主角必须在30秒内吸引观众,它可能是一个事件正在发生,也可能是一个人正在赶往某地,更可能是制造一个悬念,使得观众不得不跟着往下看。等到最后,再公布故事的答案。其实就是把好莱坞电影和新闻报道进行混合,然后找到平衡。”

《舌尖上的中国》采用的正是这样的叙述方式,比如第一集中出现的鱼把头,一个70多岁的老人,带着大家去冰河捕鱼,正当观众看着渔网一点点拉上来,镜头突然跳到另一个地方,开始讲起另一个故事,观众只能继续看下去,想知道鱼把头最终到底有没有捕到鱼。

而这就要求出现在纪录片中的人物,有丰富的故事性。因为对这方面过于偏重,导致很多省份的美食来不及拍摄,陈晓卿承认,“做电视肯定追求视觉冲击力,所以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选择附带更多信息的美食。”

等到第二季开拍,陈晓卿打算事先花更多时间去各地做调研,然后拍摄更多地方的美食小吃。

展现普通人的生活:这跟光不光明没什么关系

事实上,《舌尖上的中国》捧红的不仅仅是节目本身,包括在节目中露脸的人物,也跟着纪录片一起走红了。

在第7集中,片中出现的第一个场景,就是北京人张贵春在阳台种菜。虽然镜头不多,但张贵春迅速地成为了名人,很多媒体追着他做采访,其中还有海外媒体。

在海外,特别是日本,《舌尖上的中国》很受欢迎。旅日作家毛丹青给日本大学生们放这部片子,有个女学生说,她当天回家就想试着做黄馍馍,还说这个节目改变了她对中国的看法,“我现在才知道中国原来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国家。”

这些都是节目组事先未曾想到的,执行导演任长箴说:“有人问我,拍这部片子是不是想展现中国美好的一面?”任长箴很难给出答案,她从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做黄馍馍的老人,采松茸的丹珍卓玛,这算是光明面吗?这就是人家的生活。我们就想展现普通人的生活。”

就像陈晓卿最早向央视申报选题时,为节目临时取的名字叫《柴米油盐酱醋茶》,一个跟普通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名字。正是这样的基调,所以观众能看到《舌尖上的中国》完全区别于其他争奇斗艳的美食节目。

自古以来,普通老百姓对食物的理解,从根本上就是填饱肚子。但很少有美食节目去介绍主食,反而一味强调食物的花样百出。任长箴说:“我们专门把主食拿出来做了一集,因为主食的地位是很高的。”

烤全羊是什么玩意儿?蒙古族人从来不吃这种东西

很多观众可能会这么认为,纪录片拍的每一个镜头都是真实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NHK拍大鲨鱼,鲨鱼都是水缸里养的。BBC拍大草原,草都是在灯光室里拍的,全世界都是这样,这是纪录片拍摄的技术方式。”在拍摄中,任长箴也用了很多摆拍的手法。像采松茸的丹珍卓玛,一个小时只能采到一个松茸,甚至更少。如果真实拍摄,任长箴要带着团队跟拍半个多月,而且真正拍摄挖松茸的画面,镜头对焦也很有难度,“我们只能把挖好的松茸埋在土里,摆拍一遍。只要松茸在山林里,是卓玛在采,就是真实的,我一切的工作,服务于拍摄这件事”。

但不是所有拍摄对象,都会完全配合摄制组的要求。

细心的观众可能已经注意到,讲述广东顺德均安镇村宴那一集,前一个镜头是厨师用五花肉制作“均安蒸猪”,下一个镜头转到锅里,变成了整头猪。编导刘艺乐对此很遗憾,他说当中就差了一个镜头。“进锅之前,其实要连皮带肉架到一个圆铁架上,之后再放进蒸箱。就缺了一个把猪放上圆铁架的镜头,但厨师很坚持,不肯重新再让我们拍一次,因为这会破坏整个流程。”刘艺乐是剧组编导中唯一的80后,也是进组最晚的人。

同样在这一集,按照原先的拍摄计划,节目组除了介绍“蒸煮”,还打算讲一讲“烤”,定下的拍摄内容是内蒙古的烤全羊。打电话给当地的宣传办,结果对方说压根没听说过烤全羊,当地最好吃的是水煮羊,就是把一整头羊放到清水里煮熟,再加一把盐就能吃了。

到了牧民家里一采访,节目组才知道,当地的老百姓从来不吃烤全羊,那都是旅游景点想出来的花样。牧民告诉节目组:“我们草原上本来木材资源就不丰富,要搭起篝火是很不容易的。这么鲜美的羊,我们把它烤了,烤得黑糊糊的,怎么能好吃啊?”事实证明,所谓的篝火烤全羊,只是汉族人自己演绎出来的食物,蒙古族人从来不用这样的方式。

龚瑜是《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组的前期调研人员,她说:“当你真正到田野里去了以后才发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都是被演绎出来的。”

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7个花絮

1《厨房的秘密》结尾解说词是“厨房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这句话被很多观众认为是画蛇添足。刘艺乐说,原本写的解说词是“厨房的秘密就是人的秘密”,后来被美食顾问沈宏非改成现在这样。

2观众看完7集之后,认为过多表现了云南、江南等地区的食物,对北方涉及较少。这是因为在前期调研中,任长箴整理了近十年出版的所有《国家地理》杂志,其中大部分能进行拍摄的故事,都发生在南方。

3任长箴最初对美食并不是很了解,她从网上买了一万多块钱的美食书,但看完以后还是想不好具体拍摄的方向,直到她读了意大利作家卡罗·佩特里尼的《慢食运动》。任长箴定下了拍摄主题,“以一种慢节奏去吃东西、去生活,最本初的食物,是最干净、最朴素、最具有自然韵味的”。

4因为整部片子对配音的要求很高,所以陈晓卿一开始想到的人选是姜文,但联系过之后,发现档期凑不到一起,最后定了配音演员李立宏,他之前为《阿凡达》(杰克)、《墨攻》(革离)、《老港正传》(左向港)、《三国之见龙卸甲》(罗平安)等影片配过音。

5《舌尖上的中国》在具体拍摄手法上,借鉴了很多国外优秀纪录片的拍摄方法,其中大部分镜头借鉴的是BBC的纪录片《美丽中国》。

6《舌尖上的中国》除了画面和叙事打动人心,音效也很注重细节。例如菜在锅里发出的咕噜咕噜声,粽子被剥开粽叶时的窸窸窣窣声……其实很多声音都是后期配音的,像吃面条发出的声音,音效师为了配音,给整个团队订的午饭全是面条,大家一起进录音棚吃,一个人吃饱再换另一个人进去吃,最后所有人都吃撑了。

7陈晓卿对《舌尖上的中国》基本满意,但也有遗憾,其中最大的遗憾是把春笋当成了冬笋。所以等到第二季开拍,除了蔡澜和沈宏非继续担任顾问,他还会再找一个人来帮忙把关。

原文地址:http://roll.sohu.com/20120530/n344386685.shtml

专题地址:《舌尖上的中国》专题(高清视频全集、相关视频菜谱大全、各方评说)

分享到:

Copyright © yy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