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堂视频20120705-中医帮您过夏天2-祛湿、内湿、外湿
温馨提示:建议在WIFI下观看视频节省流量!
如无法观看,请在电脑上观看视频。
北京卫视2012年养生堂视频第20120705期:中医帮您过夏天2-祛湿、内湿、外湿。5分10秒之前为养生堂热线相关解答。
本集讲解的内容:
除了暑热之外,夏季还有一种常见的致病邪气,就是湿。祛湿是夏季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湿的不同来源,中医把湿分成了内湿和外湿。
内湿:姿食生冷,嗜食肥甘厚味,以至影响脾胃运化津液凝聚成湿。
现代人少动、多吃、熬夜、压力大,也会造成肠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谢失调。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支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少动、饮食不节制及压力,造成湿留体内。
外湿:外感湿邪,如气候潮湿,久居湿地,感受雾露,涉水淋雨。
夏季人体的阳气向外宣发,盛于外而虚于内,应该保护机体的阳气。夏天室外炎热的环境会导致人的腠理开泄,毛孔打开,当突然进入空调房,寒邪会通过人体开放的腠理侵入人体的阳卫之气,人会出现畏寒、发热、头疼、头晕等外感寒邪的症状。如果长期待在空调房也会出现问题,夏季出汗可以使身体内的湿热随汗排出,对身体是有益的。
古人以五行配四季,缺一,所以想出长夏来弥补,于是春夏秋冬加上长夏就合乎五数。长夏是指在春夏秋冬换季的最后18天,这是中医学的范畴。《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就是说脾主长夏,既每季的最后18天。正如著名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长夏应脾而变化”。湿为长夏主气,人体的脾脏与之相应,古人指出“长夏防湿”。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是脾阳。由于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损,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气机不畅。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肿。
按照现在的气候来说,北京的七月末八月初,桑拿天盛行的时候就是长夏。
预防湿邪,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要注意。
现在空调的使用率特别高,而且是外湿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讲,26度左右是人体感觉比较舒适的温度,室内外温差一定要小于7℃,而且应尽量避免频繁出入空调房。尤其是对于老年人,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来说,特别要注意室内外的温差。因为忽冷忽热的气温变化会使脑血管反复收缩舒张,以致造成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严重时导致脑梗塞。
夏季还要勤换湿衣。唐代著名养生家孙思邈在《孙真人卫生歌》中说:“夏热汗多须换著”。夏季人们出很多汗后要及时更换衣衫,千万不要用身体将汗水浸湿的衣服烘干,否则不仅阳气受损,还会是湿气入里化热,形成湿热证,导致疮疡等皮肤病或风湿痹症。
清代医术《老老恒言》记载:阴脉集于足下,聚于足心。三阴皆起于足,所以盛夏即使穿厚鞋亦非热不可耐。这句话说出了足的重要性,人体的阴脉都汇聚在足心,足心容易受凉受湿。如果脚不注意保护,会影响三阴经脉内气血的运行,进而影响全身气血的运行。所以厚薄合适,穿着舒服的鞋,对人体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老年人,体质就较为虚弱,在夏天也要注意双脚的干燥和保暖。
夏天我们都喜欢睡凉席,现在的凉席基本都是竹子编制成的,比较光滑,一躺上去也很凉爽。但是这种凉席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吸汗。当我们出汗之后,汗液不能被凉席吸收,往往会夹在皮肤和竹席之间,这样一来湿气也会通过开放的毛孔入里化热,无法达到凉爽的目的,还容易导致湿疹一类的皮肤病。可以在凉席上加铺一层棉质的床单,既可以吸汗,又能达到凉爽的目的。
《本草》记载:“勿食蟹,霜降后方可食,蟹盖中膏内有脑骨,当去勿食,有毒”。按理说夏天比较炎热,而螃蟹是寒性的,正适合夏天吃。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夏季对应的脏腑是心、脾。而螃蟹虽然是寒性的,但是螃蟹入肝、胃经,吃螃蟹不能去心火,只能使寒胃,所以说夏季吃螃蟹以及这些海鲜,是没有消暑祛湿作用的,吃太多之后还有可能引起胃寒、腹痛腹泻。
再一个,吃螃蟹的时候一定要把蟹盖上的膏扔掉,这种蟹膏有小毒。今年的霜降是10月23日,在此之前,大家吃蟹一定要少吃,千万不要过量。
中医有一句话,叫“芳香化湿”,也就是说味道芳香的药物,普遍具有化湿的功能,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有香味的药物,自制中药香包。
防暑祛湿香囊:艾绒30克、桂花15克、黄柏15克。
专家介绍:
王凤岐,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教授。国医泰斗秦伯未嫡传弟子。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卫生部中医司教育处处长,世界针灸联合会司库、世界骨伤联合会总监。
陈新,国家级名老中医陈文伯学术传承人。
主持人:悦悦。
原视频地址:
http://tv.sohu.com/20120705/n3474135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