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堂视频20101111-千古名方1-黄芪

2012-08-04 22:50:39   来源:优酷   人气:

温馨提示:建议在WIFI下观看视频节省流量!

如无法观看,请在电脑上观看视频。

北京卫视2010年养生堂视频第20101111期:千古名方1-黄芪。

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李铮;主持人:王宁。

本集讲解的内容:

中医处方用药理念。

中医有成千上万首方剂,每一个的功效和用法都各自的独特之处,但是这些方子的配伍原则始终离不开四个字——君臣佐使。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 于君臣佐使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君药:一个方子里,针对主病和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的药力居方中之首,或者用量比其他药物大。君药是一个方子中必不可少的药物。

臣药:

1、辅助君药加强疗效的药物;

2、一个疾病,包括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比如肾阴虚证,腰膝酸软是主证,那么小便黄就是次要的症状。那么补肾阴、强腰膝的就是主药,比如知柏地黄丸中的熟地,山萸肉。而治疗次要症状小便黄的知母黄柏,就是臣药。

佐药:是佐助君臣药物来治疗,或者佐制君臣毒性的,比如半夏泻心汤中的半夏和生姜的关系。又或者反佐,即佐药的性味与君臣相反,但却可以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比如左金丸中的吴茱萸辛温,和黄连的苦寒,是完全相反的,但却可以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

使药:

①引经报使,就是引方中药物直达病所的药物。俗称“药引子”。

②调和,即调和诸药。如甘草。

我们用一个中医里面非常著名的方子做例子来分析一下君臣佐使的理念。这个方子出自清朝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这个方子的名字叫补阳还五汤,在200多年的时间里,为后世医家所沿用,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典名方,《医林改错》记载,“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直到今天,补阳还五汤仍为治疗中风瘫痪不可多得的有效良方,被国内外医学界予以高度评价。

中风后遗症的病因,是由于气虚导致血滞出现的,那么气虚就是它的主症,是这个病的根本原因,而血滞是气虚导致的,所以是次要症状,那么根据君臣佐使的原则:

君药——黄芪,补气固表

臣药——归尾,长于活血,化瘀生新不伤正气。

体现了三个特点:①治疗兼证—瘀血内阻;②用药剂量小于臣药;③本病毕竟为中风后期,所以化瘀不能伤正,用当归尾很温和。

佐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使药——地龙——通经活络。

补阳还五汤严格遵循了中医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尤其是大量的使用了黄芪这味君药,成为了这个方子的点睛之笔。这个方子有两个特点,在中风初期,补阳还五汤可以很快的见效,很多病人都可以通过治疗恢复健康;如果是长期中风的病人,通过服用补阳还五汤,能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但是,中风后遗症并非都是气虚血滞,补阳还五汤只能用于气虚血滞的情况。

中医除了药物治疗之外,还特别推崇食疗的方法,尤其是粥方,粥可以滋补脾胃,易于吸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介绍第一个方子桂枝汤的时候,就提到了“啜热稀粥”,所以根据补阳还五汤体现的行气活血的理念,李铮医生为大家推荐了一个粥方:黄芪15克,党参15克,鸡血藤15克,核桃仁2个,桃仁10克+薏苡仁米或者粳米,同煮粥,熬稀烂,挑出药物服用。

主治:中风后遗症期,血压稳定,半身不遂,患侧肢体温度明显低于健侧,且畏寒肢冷,少欲懒言,大便干燥。

功效:益气养血,祛瘀通络。

加减:无便秘者,去桃仁,加山药30克。

禁忌:阴虚火旺者禁用。

分享到:

Copyright © yy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