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奇特的五彩人参节民俗
长白山是人参的故乡,冰雪的世界。所以,长白山的民风民俗都与人参有关,与冰雪有关。
风雪之舟--爬犁
文雅一点地说,又中叫雪橇,样子像车,但没有轮子,全靠两根圆木底座在冰雪地上滑行。爬犁有大有小,有人拉的,有兽拉的。小的是人拉的,叫小爬犁;兽 拉的是大爬犁。因所用的兽不同,又分为马爬犁、牛爬犁、狗爬犁、鹿爬犁。其中以马爬犁最大,载重最多,跑的最快,如果若是冰雪道上驰行,其速度不亚于一辆 载重车。
由于长白山风雪最大,据长白山气象站的统计,全年平均有140多个降雪日,冬季里满山遍野白雪皑皑,最深处要在1米以上。即便是经常通行的大道上,也 一直为冰雪所覆盖。因此,在冬季里用爬犁作交通工具,是最便当不过了。大车轱辘在那冰雪道上走常常要打滑;而靠滑行的爬犁便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因此,人 们都称它为“风雪之舟”。
爬犁,一般都用韧性较强的椴木和榆木制成。制作之前,先将成材之料浸在水里泡上一段时间,然后取出放在火上烤,靠火烤之力在中间段烤成一个45度角, 翘趣的部分园子作为爬犁辕子,小的可以人拉,大的可套牲口。下边平直的部分加上支柱,做成车箱,可以坐人,可以坐人,也可以装货。
现今,在长白山旅游线上,场站为旅客设计的装有篷盖、铺有兽皮、生着炭火盆的大爬犁,坐在里面烤着炭火,吃着火烤的鹿肉、敲开火盆里埋着的山核桃,透过小窗口望着窗外红妆素裹分外妖娆的冰雪世界,真是人生最难得的享受。
农夫之宝--乌拉
也有写成靰拉的,它是从前农民冬季必穿的一种鞋。大家都看过电影《智取威虎山》吧,戏中的猎户老常,脚下穿的就是这种鞋。有一首谜语,就是单道靰拉的 形状及其性能的:有大有小,农夫之宝。皮里没肉,肚里有草。脸多皱纹,耳朵不少。放开不动,绑起就跑。
它是用粗糙糅成的猪皮或牛皮缝制的大套鞋,半高腰,前脸上纳成许多褶子,在两边缝有密密匝匝两排扣绊,土名叫乌拉耳朵,故而谜语说“脸多皱纹,耳朵不 少”。乌拉里面絮上一种特殊的草,草外面包上棉布绕子,然后用绳子穿过两排扣绊紧紧将鞋裹住,这样,即使走在大雪窝子里,也不会往鞋里灌进了点雪,走在泥 水地里,也不会向里边渗水。所以进山里干活的人,非穿乌拉是无法在雪地里活动的。
絮在乌拉里面的草,名叫乌拉草。在长白山下草甸子里或者是在山坡上,生长着一簇簇细长如马尾般的草,春夏时是深绿色,秋季干枯后呈骆驼绒似的暗红色, 其样子甚是好看。这种草富有韧性极强的纤维,用棒槌反复捶打后,变得十分的柔软绵茸,塞到乌拉里面包裹住脚,比穿什么都暖和。人们在多么寒冷的冰雪地里 走,也不会把脚冻坏。我常见从大雪窝子里走出来的人回到家里,把脚从乌拉草里抽出来,腾腾地冒着热气。因此,山里人都视此草如同珍宝一般,将它与人参、貂 皮列在一起,统称为关东三宝。清代著名诗人沈香余曾有 《咏乌拉草》诗二首,其中四句说得很形象:
任他冰雪侵鞋冷,到处阳春与脚随。太史豳风图绘否,献芹愿报一人知。”
他在诗前还有一个小序,曰:“人缝皮为鞋,附以皮环,纫以麻绳,最利跋涉,国语名曰乌拉。内藉以草,此草不知何名,生而性温,椎之使绵,纳之乌拉中,可御寒,故名乌拉草。”
还有一位更为有名的诗人金朝觐(他与《红楼梦》续作者程伟元、高鹗交往甚厚)也曾写诗称赞乌拉草曰:
“草名乌拉古无传,近与村农用最便。露重芒鞋侵晓去,霜凝葛履觉春寒。
山中踟蹰名称异,王不留行义可捐。几处芊眼平野绿,拟随谢屐到峰巅。”
最后一句用的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话,李白说他穿着南朝谢灵运的木屐,说穿上乌拉即使攀登到像李白梦中所见的天姥峰也不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