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的形式来表现人民对人参的生长习性的认识
2、以诗的形式来表现人民对人参的生长习性的认识
2.1 喜潮湿不喜强光
《高丽人作人参赞》一诗中有“三丫五叶,背阴向阳,欲来求我,椴树相寻”之句,说明了人参的生长习性是喜欢背光的阴性较强的潮湿之地,诗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寻找人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参喜欢与椴树为伍,到椴树附近找寻,发现人参的机率较大。短短十六字概括了这么多的内容,由此可见诗歌之精炼,诗作者对人参之熟悉,也许这首诗正是采参人所作的吧。唐人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谢友人惠人参》中也有诗句:“五叶初成椴树阴,紫团峰外即鸡林。”此二句一方面说明了人参的生长习性是喜欢潮湿的地面环境,喜欢与椴树为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古代时期人参的两个主要的生长地域一是紫团峰,一是鸡林,而紫团峰在山西的长治境内的太行山上,鸡林在东北的长白山以西,所以古时人参的主要的产地是山西长治地区和东北的长白山区。
2.2 可移根种植
既可园栽,又可盆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2.1 人参可以园栽
人参原为生长在深山老林中的野参,它的生长期缓慢,加上动物的破坏,产量极低,三丫五叶的参要长10年以上,难以寻觅到。四丫、六丫的参需要更漫长的时间,更是极难采到这样的野参。所以人们发现了人参的药用价值后,就尝试把它移植到庭院中,由人工来养植,增加它的产量。唐人谢翱的《效孟郊体》一诗写道:移参窗北地,经岁日不至。此两句一方面说明了人参的生长习性是喜阴的。把人参移植在窗户北边的地里,那里蔽阴,一年到头也不见太阳。因为人参是喜阴的植物,移植到阴面,才适合人参的生长,另一方面由“移参”句也可看出,那时已有庭院人参植物园了。宋人苏拭的《小圊五咏.人参》一诗中有“移根到罗浮,越水灌清泚”句,也说明了曾经把人参栽子(即不带人参茎、叶的小人参根)“移根”到罗浮山进行种植的。在实践中人们发现,人参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人参栽子须根茎叶俱全才能成活,人参栽子无地上茎,只有地下根茎、芦头未掉即可。苏拭诗的“移根”是很准确的记录,若没有实践经验,无感性知识是写不出来的。人参根的生命力是很强的,不仅埋在土里能够长出茎叶,就是放在有酒的瓶子里浸泡长出芽叶的例子也多次见诸报端。据老参农讲,人参是很泼实的,只要不损坏它的芦头芽苞,折腾它个把月再栽到地里也是会成活的。唐人谢翱的《效盂郊体》一诗中的诗句:新雨养陈根。这里的陈根,就是说逾年的宿根。不论是3年或5年生的人参根大部分都能成活。这是参农的实践经验,是可信的。因为人参是以种植的1年或2年的参苗移植到池子里,再长2至4年才能收获。
2.2.2 人参可以盆栽
清代乾隆帝的《驻跸吉林将军署复得诗三首.之一》诗写道:皇祖当年驻棨衙,迎銮父老尚能夸,讵元洒扫因将敬,所喜朴淳总不奢,木柱烟筒犹故俗,纸窗日影正新嘉,盆中更有仙家草,五叶朱旒茁四丫。其中的“盆中更有仙家草”句,向我们展示了早在清代乾隆年间时,盆栽人参就已经有了。人参不仅可以在野外,园地里生长,还可以在盆中种植。
2.2.3 喜在疏松的黄土中生长
“穷年生意足,黄土手自启”(苏轼诗《小圊五咏.人参》)这两句诗意思是说人参长到了年头还是那样生机勃勃,黄土要亲自动手疏松。进一步说明了人参旺盛的生命力。一些植物待果熟蒂落,不经严霜,自动衰老变黄,而人参不经严霜不变黄,可谓一年到头生气勃勃,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而黄土手自启句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人参喜好在黄土地中生长。吉林农业大学土化系窦森博士说人参不喜欢肥力特别高的土。肥力高的土,人参长得太快,其质量不好,还容易得病。黄土比较干净,长在黄土地上的人参病少。虽然长得慢一些,但长得好,质量高。有经验的老参农在养植人参时往往要在黑土里掺一些黄土。苏轼深明此理,他不仅在《小圊五咏.人参》中写了一句“黄土手自启”,而且在他的《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诗里也有一句“细属黄土栽三丫”由此可见,苏轼关于人参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栽培人参不仅要松土,而且要拨草。二是手自启几字,可谓是一语双关,它一方面说明了苏武是亲自动手栽培人参,而不是让下人为他栽培人参。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栽培人参只能用手,而不可以用锄头铲草松土的。据研究发现人参忌铁,采参者的采参工具一般都是非金属的。在参地里,为了避免铁制工具伤害人参根,参农们一向是以手指头拔草、松土。日常农工在农田里间苗,拔草时干不了一天,指甲根就会起倒枪刺儿,而参农在参地里拔草松土,干上一春一夏也不起倒枪刺儿,足见人参确实是宝草、神草,连它旁边的黄土也含有宝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