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人参资源分布
明代中国人参主产区明显北移
明代初年,其疆域很大,东北达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北到外兴安岭以北地区;其后退缩到辽河流域。李时珍(1518~1593)在《本草纲目》中 非常重视“人参生上党及辽东”的论点,在人参附方中,有三处出现“上党人参”之名,其一为《李绛兵部手集方》,治反胃呕吐,饮食入口即吐,困弱无力,垂死 者,用上党人参三大两拍破,水一大升,煮取四合,热服,日再。其二为《奇效良方》之愚鲁汤,用上党人参银、银川柴胡各三钱,大枣一枚,生姜三片,用于治疗 虚劳发热。其三为《十便良方》,用上党人参一两,鹿角去皮炒研五钱,为末,每服方寸匕,治老人痢疾不上,不能饮食。据此可以说明,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 期间,仍视上党人参为地道正品。但是,当时上党人参已经严重匮乏。关于上党人参资源被破坏的记载,十分难得,以及应用产自真正人参主产区和使用进口人参的 情况,李时珍作了细致记载:“上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者,皆为辽参。其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今皆属于朝鲜矣,其参犹来中国 互市。”可见此期上党人参甚少而以辽参为主,其次为进口人参。
据《女真史》中有关“女真马市”的记载,永乐初,明朝在开原设马市,正统以后又另立抚顺马市。至万历初,明廷又决定,设清河、宽甸、叆阳等互市 场所,此时交易十分活跃,交流的物资,在女真方面不只限于马匹,而多是当地的土特产,即各种兽皮、人参、松子、木耳等采集和狩猎物品。朝鲜人参也通过贸易 途径进入中国。就是说,到了明代中、晚期,人参资源来源主要有上党人参、辽参和朝鲜人参,实际应用的以辽参为多。此期,“辽参”的产区及其含义有了扩大和 发展。总之,明代的中国人参主产区明显北移,越过燕山而进入东北地区。实际上,女真人在东北长白山区采集的人参是明代药用人参的重要来源。
清代中国人参主产区分布在长白山,锡赫特山区
我国东北地区自古就盛产人参。靺羯族酋长。渤海郡王都曾向唐王朝贡献人参。明朝时代主要依靠“辽参”供做药用等等,说明东北地区出产的人参在药用历史上,早已确立了重要地位。
明朝时,现东北地区属女真族所辖,女真族中的一部分属于建州卫者,特称为“建州女真”。历史上,建州女真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发展较快,满 族则以其为核心兴盛起来。建州女真所在地区,在今吉林省吉林市东南一带。据《柳条边纪》记载,建州女真吞并各部之后,对东边外山野江河的东珠、人参、貂、 獭、猞狸、狲、雕、鹿、狍。鲟鱼、鳇鱼等,设官督办,每岁按时采捕,核其多少予以赏罚,或特遣大员督办,甚重其事。《大清会典》记载,清初,王以下公以 上,许遣丁于乌拉地方采捕东珠、貂皮、人参。后来,对亲王、贝勒、将军等均额定去乌拉地方采集人参的人数。此处“乌拉”主要指“吉林乌拉”而言,吉林乌拉 为满语,是“沿江”之意,其范围所指是松花江上游长白山区的江河水系流经区域。
清朝统治者视长白山及其支脉是“龙兴之地”,视山野甚至一草一木至为“神圣”,为保证长白山区野生人参能长期供应皇族们享用,以防人参资源枯 竭,曾对长白山区采取“封禁”政策;其后为严加控制,还执行“放票采参制”。“招商承办制”,直至乾隆十五年(1750)设立了人参垄断专营机构“官参 局”,实行各种管理、专营人参的政策和制度。在官参局的文献中,对人参主产区记载得十分具体。如额尔敏河(今通化县二密河)、哈尔敏河(今通化县哈泥 河)、刚山岭(通化县境内)、佟佳江(今通化头道江段之浑江)、三屯河(今柳河县境内三统河)、辉发河(今辉南县、桦甸县境内)区域,均为人参主产区。在 盛京、吉林、宁古塔、三姓、珲春、拉林、阿勒楚喀等地设有官参局。这些史实充分反映清代人参主产区是在长白山区。及至清代中期,长白山及其支脉人参资源明 显减少,主产区渐次北移,继张广才岭、完达山等人参新产区之后,乌苏里江以东的锡赫特山区及广大的三姓副都统辖区成为人参主产区。
但是,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腐败昏庸,中国逐步进入听任帝国主义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咸丰八年(1858),俄国 越英、法侵华联军进攻天津、威胁北京的时机,用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又称《中俄瑷珲和约》)。继之,咸丰十年(1860)俄国又迫使清 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即《中俄续增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上,强行划归俄回。从此,使中国新开辟的人参主产区——乌苏 里江以东、锡赫特山区丧失殆尽。中国人参资源,随着大面积领土的丧失而骤然减少。清代后期,中国人参的产量及使用情况,也随着丧权辱国条约的签定而进入空 前低落时期。
为了弥补自然资源之不足,逐渐兴起了家植、家养的人参栽培活动。开始,采参人为了获得较大的收益,将支头甚小的野山参移植到能促使其快速生长的 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问,培养成“移山参”;将得到的人参种子,播种到摹仿人参自然生长的条件下,使其生长繁殖。如此日积月累,长期总结成功经验,便较全面 地掌握了人参生长习性,形成了“园参”栽培技术。有关资料证明,清代“园参”主产区,在长白山地带业已形成。
综上可知,清朝长白山区及其以北,直至锡赫特山区是中国人参主产区,但是资源急剧减少,尽管采取多种严加管理的措施,仍不能保证需求,随之在长白山区兴起了人参栽培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