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海参:海参入菜历史悠久
海参,又名海鼠、沙参、海黄瓜等。在分类上属于棘皮动物门,海参纲。
全世界有1100多种,我国有120多种,大多数海参不能食用。据统计,全世界有40种可食用海参。我国可食用海参20种。其中以渤海的刺参最名贵。
海参在6亿多年前的前寒武纪就已经存在。直至三国时期,才有正式的文献记载。吴国莹的《临海水异物志》记载“土肉如小儿臂大,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炙食”。其中“土肉”就是指海参。明朝万历年间谢肇制著的《五杂俎》中就有关于海参的记载:海参在辽东海滨有之,其性温补,故曰海参。海参不仅是一道名贵的佳肴,而且还是珍贵滋补食品和药材。
古书就有记载:"明朝有一老人,因患痨病吃海参而愈,后便以噬海参为命,结果寿至90余岁,仍面如童颜,须发尽黑"。可见海参药用价值与滋补价值确实不可低估。《本草从新》谓:"补肾益精、壮阳疗痿。"《本草纲目拾遗》载:"补肾精、益精髓、消痿涎、摄小便、壮阳、生百脉、治溃生蛆。"《本草求原》中提到海参润五脏、滋精利水。《药性考》中述说"海参可降火滋肾、通肠润燥、除劳祛症"。至于重视饮食以至食疗闻名于世的《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凡病后、产后衰老、孱弱,宜同火腿和猪羊肉煨食之。"到了清代,海参已作为名门贵族高级宴席的美味佳肴了。
海参自古就被列为"海味八珍"之一,它具有极高的滋补药用价值,其名贵的品性是有证可考的,也是历久弥香的。
海参垂直分布从潮间带至水深30米的浅海海域。生活在波流静稳、无淡水流入、海藻茂盛的岩礁底或大叶藻丛生的较硬的泥沙底。它的食物为小的动植物,如有孔虫,腹足类及挠足类、硅藻类等。对生活海域环境要求很高,若有污染或重金属超标,则难以生存。海参生长速度较慢,长大成年约需二、三年左右时间。
世界上首先给海参命名的是瑞典生物学家林奈。1758年第10版《自然系统》一书中,把海参一词用于游泳动物。1801年,拉马克把海参定名为
Holothuria,资料可见廖玉鳞编著《中国动物志,棘皮动物门,海参纲》。
全世界有海参1100余种,有40种可供食用。1985年,全世界生产海参13500吨,大部分流入中国,而小部分流入东南亚地区。中东阿联酋的迪拜是中非海参的中转地,香港是东南亚的中转地。
在中国可食用的所有海产品中,海参的食用历史可能是最短的。中国人对海参食用价值的认识应该说是从明朝开始的。即便作为中药材来说,明代中药宗师李时珍在1590年出版的《本草纲目》中也未见提到。而是明末姚可成汇集的《食物本草》中,才有对海参的详细描述。书中说道:“海参,坐东南海中,其形如虫,色黑,身多傀儡。一种长五六寸者,功擅补益。肴品中之最珍贵者也。味甘咸平,无毒,主补元气。滋益五脏六腑,去三焦火热。”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也有较详细的记载。并称海参的药用价值敌人参,故名海参。
两宋时期,没有对人类食用海参的正式文字记载,只有一些时代流产的口头传说。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只有对干贝、燕窝的记载。宋李肪等编纂的《太平广记》收集了自汉至宋初的野史500卷,在其卷10水族中,提到的水产类食品61种,未见海参。只是在《明宫史》中,才见到对海参烹饪的详细描述。
据说,明熹宗喜欢将灸蛤、鲜虾、燕窝、鲨鱼翅、海参诸海味十余种共脍一处食之。想见当时海参还只是一种宫廷食品,因为出自明朝万历年间,号称中国五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的众多饮食谱中,也未见到过海参的菜式。按理说,故事的发生地在徐州,而徐州靠海并不很远,又地处京杭大运河南北交汇点,古代时是交通枢纽与商阜重镇。如果海参已入菜,那么,拥有金、瓶、梅等5个妻妾的西门庆不会吃不起,也不会买不到。
清朝与《红楼梦》齐名的《镜花缘》第8回讲到,海外君子国水仙村少女廉锦枫,为给其母治病,下海捕海参被海盗抓住,而被唐敖用百两银子救回的故事,其中提到海参的入药,但那是在国外。
海参的入菜,只是到了清朝时,才逐步的盛行起来。清朝乾隆时期在江浙一带做了七年县令的袁枚在其大名鼎鼎的《随园食单》中,对海参的做法进行了详细描述。而且对芥末、鸡汁凉拌海参丝倍加推崇。但《随园食单》的食谱仅仅局限于江浙地区。在清朝初期,海参还没有真正兴盛起来。根据是,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对同属海味八珍的燕窝的描述出现过10次以上,而就是没有出现过海参。这很可能与满人远离海洋有关。据说,乾隆南巡到了南京,两广总督安排了丰盛的宴席。而乾隆对宫中常见的驼蹄、熊掌、猩唇、斑鸠、鲥鱼、紫鲍,眉都不展。老厨师见状,临时赶制了一碗大杂烩,有海参、干贝、鱼片、海米、虾仁、火腿、玉兰、笋丁,用鸡汤配制。干贝的鲜香、海米的陈香、火腿的熏香、竹笋的馨香,海参的清香百味交集,缓缓融入淡淡的鸡汤之中,在雪白的玉兰烘托下,黑白分明,凸显出海参独有的爽滑与高贵。
乾隆是文化之人。他从这盆没有名分的汤中,品出满汉交融的喜悦,连连称奇,并御赐这盆汤为“全家福”。但后来,并不是淮扬菜,而是鲁菜把“全家福”推向经典之作。
这里面大有原因。而且,这也是以后海参能够进入海味八珍,并成为高档餐饮原料的重要原因。试想,江苏一面临海,而扬州、苏州、南京这些淮扬菜的发源地都不靠海,而山东呈半岛之势,三面临海,又是我国刺参的主要产区,由鲁菜推出海参菜式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日后鲁菜的抗鼎之作,就是翠华楼的葱烧海参。但鲁菜的精华很多又出自孔府,虽然鲁菜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名,而文化的积淀却略逊一筹。在由葛守田主述的《中国孔府菜谱》中,列出清代菜式170种,其中,珍品类39种。而海产品占到28种,海参占到4种。
有竹影海参、扒瓤海参、奶汤金银海参、鱼皮扒海参。现今,在田可编的《中国八大菜系菜谱选》中,所选出的鲁菜的名菜——扒海参,既出自孔府菜系之中的扒瓤海参。
由于鲁菜的发源地处北方,又由于鲁菜在山珍海味上的功夫排八大菜系之首,所以能成为明清两代宫廷御膳的主菜。在满汉全席流传至今的217道菜点中(见周锦主编的《满汉全席》),海参出现了12次,已够辉煌。其中主菜有:第55道菜式:红扒大乌参;大乌参一般体长33厘米,属大型参类。学名:黑乳海参。拉丁名:Hdothuria,东非、斐济盛产,我国海南岛、西沙群岛也较多见。地方名:乌乳参、乌尼参、乳房鱼。整只海参需用3斤的鸡鸭配昂贵的干贝熬出高汤来入味。整只乌参独卧盘中。不用丝毫配菜,凛凛大气尽显其外,而醇香浸润其中。
开店于1884年的上海德兴馆的首席菜式既“虾籽大乌参”.据说,此菜创制于1922年。当时的上海人并不喜欢吃海参。为了打开市场,十六铺义昌海味与六丰海味行,找到德兴馆的蔡福生与杨和生二位师傅,研制出此菜,并一炮走红。上海新亚集团首席厨师长李伯荣曾携“虾籽大乌参”远赴新加坡、日本献艺。就是在这种关键时刻,外拙内秀、貌丑味真的海参才独露锋芒。
湘菜虽以辣腊见长,但湘菜中的顶尖菜式除去清朝光绪进士谭廷家厨所创的“细煨鱼翅”外,就数到“一品海参”。一只海参能独挑大梁的又是乌参。据说,湘界名人程潜待客,往往要选“一品海参”。乌参的价格不敌刺参,也不如梅花参。但乌参在海参中的地位似乎不言自明。乌参的营养可能低于刺参,但乌参的口感却和刺参不分上下。软滑细腻是乌参和刺参的共同特点。
满汉全席第68道菜式:游龙戏凤,游龙指海参,凤指黄鸡。再配以人参、菜心、鳜鱼肉。在类似火锅的滚水之中,海参犹如蛟龙入海,猛龙过江。第96道菜式:乌龙吐珠。乌龙指灰参,珠指鸽蛋。第141道菜式:四生火锅,有虾肉、刺参、鱼肉、山鸡。第210道菜式:连福肉海参。酥烂的五花肉扣在爽口的刺参之上,油而不腻,肥而不糯。
长期以来,海参以它富于营养,滑嫩爽口的特点在宫廷菜、鲁菜中占据重要位置。在我国的八大菜系中,除浙菜较少使用海参以外,其他菜系都有使用。即便是远离海洋,地处西隅的川菜,也有两道专门以海参打头的海参宴。川菜名菜“家常海参”用三肥七瘦的肉沫与海参同炒,以两头掐尖的黄豆芽铺底。据说,此菜成名于清朝嘉庆年间。陕西商人携山东干海货入川,才得有此菜。
1939年,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在创办育才学校的时候,曾用师生们吐掉的肉皮做了一道“红烧海参”,并附诗一首:“肉皮胶质多,比肉更有益,烧得耙耙的,当吃海参席”。1957年,四川川剧团到北京演出《王昭君》,行前,《死水微澜》的著名作家,被郭沫若誉为“中国左拉之待望”的李劼人说,如果一炮打响,请你们吃海参宴。剧团载誉归来,他果然慷慨地摆了10桌海参席,在当地传为一段佳话。